三個世界 (毛澤東)

🎯 安徽365热线 📅 2025-08-10 04:17:45 👤 admin 👀 9344 ❤️ 457
三個世界 (毛澤東)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8年4月7日)請協助補充多方面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被移除。致使用者:請搜尋一下條目的標題(來源搜尋:"三個世界 (毛澤東)" — 網頁、新聞、書籍、學術、圖像),以檢查網路上是否存在該主題的更多可靠來源(判定指引)。

此條目介紹的是毛澤東於1970年代提出的國際關係理論。關於其它同名條目,請見「三個世界」。

第一世界 第二世界 第三世界

毛澤東思想

概念

新民主主義

人民民主專政

群眾路線

統一戰線

革命根據地

人民戰爭

批評和自我批評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

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

群眾專政

三個世界

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

黨內資產階級

著作

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

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論持久戰

矛盾論

實踐論

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

新民主主義論

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論十大關係

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

讀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批註和談話

毛主席重要指示

歷史性八文件

菲律賓社會與革命

人物

毛澤東

陳伯達

張春橋

姚文元

江青

林彪

華國鋒

陳平

佩德羅·波馬爾

納加林·桑穆加塔桑

阿克拉姆·亞里

阿維馬埃爾·古斯曼

易卜拉欣·凱帕卡亞

查魯·馬宗達

康奈·柴特吉

賈納帕蒂

巴薩瓦拉吉

斯拉吉·斯卡德爾

皮埃爾·穆里勒

休伊·牛頓

普拉昌達

莫漢·拜迪亞

何塞·馬里亞·西松

鮑勃·阿瓦基安

夏爾·貝特蘭

歷史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

中國抗日戰爭

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

思想改造運動

延安整風運動

反右運動

九評蘇共

四清運動

文化大革命

阿拉瓜亞游擊戰

秘魯人民戰爭

尼泊爾內戰

印度人民戰爭

菲律賓共產主義叛亂

馬來亞共產黨叛亂 (1968年—1989年)

緬甸共產主義叛亂

泰國共產主義叛亂

砂拉越共產主義叛亂

土耳其人民戰爭

阿莫勒起義

孟加拉毛主義叛亂

政黨

中國共產黨

巴西共產黨

緬甸共產黨

泰國共產黨

馬來亞共產黨

印度共產黨(毛主義)

菲律賓共產黨

土耳其共產黨/馬列

秘魯共產黨 (光輝道路)

尼泊爾共產黨(毛主義中心)

美國革命共產黨

東孟加拉無產階級黨

北加里曼丹共產黨

解放巴勒斯坦民主陣線

人民民主黨 (沙烏地阿拉伯)

國際組織

革命國際主義運動

馬列主義政黨和組織國際會議

南亞毛主義政黨和組織協調委員會

國際共產主義者同盟

相關條目

共產主義

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列寧主義

反修正主義

鮑勃·阿瓦基安

阿維馬埃爾·古斯曼

社會帝國主義

納薩爾派

黑豹黨

紅衛兵

兩個凡是

資本主義復辟

鞍鋼憲法

毛主義者

變種

穆萊萊主義

毛主義-自發主義

馬克思列寧毛主義

納薩爾主義

新綜合

貢薩羅思想

普拉昌達道路

豹子主義

弗朗西斯科·莫斯克拉思想

張春橋思想

納粹毛主義

共產主義主題

政治主題閱論編

三個世界指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在冷戰背景下,根據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關係的新格局把國際社會劃分為3個部分的國際關係思想。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和當代中國研究所《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認為毛澤東是提出了「三個世界」戰略思想,另一種觀點則稱毛澤東提出了「三個世界」理論。毛澤東這一思想萌芽於1940年代的中間地帶論,雛形於1960年代的中間地帶論外交戰略,形成於1970年代。

提出[編輯]

1946年8月,毛澤東在與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談話中提出「中間地帶」這一概念,1964年提出有「兩個中間地帶」:「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是第一中間地帶;歐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是第二中間地帶,日本也屬於第二個中間地帶。」

1973年6月22日,毛澤東在會見馬里總統特拉奧雷時提到:「我們都是叫做第三世界,就是開發中國家」。1974年2月22日,毛澤東在會見尚比亞總統卡翁達時首次提出:「我看美國、蘇聯是第一世界。中間派,日本、歐洲、澳大利亞、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們是第三世界。」「亞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個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

1974年4月,中國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在聯合國大會第六屆特別會議上發言,第一次向世界全面闡述了劃分「三個世界」的戰略思想。

1977年11月1日,《人民日報》發表編輯部文章《毛主席關於三個世界劃分的理論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重大貢獻》。

內容[編輯]

「三個世界」的涵義是:

第一世界是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在世界範圍內推行霸權主義。

第三世界指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其他地區的開發中國家和未開發國家。

第二世界是處於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之間的已開發國家,如英國、德國、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1]

其中以第三世界國家最多,而且彼此大有差別(除最貧窮的國家外,還包括盛產石油的國家)。第三世界國家往往採取中立的立場,因而從政治上把世界一分為三。毛澤東認為超級大國之間爭奪世界霸權地位是世界局勢動盪不安的主要根源。第三世界是反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霸權主義的主要力量。

反應[編輯]

阿爾巴尼亞勞動黨第一書記恩維爾·霍查強烈反對三個世界理論,他認為三個世界理論掩蓋了時代的基本特徵,即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基本矛盾,鼓吹階級合作,從本質上說是階級鬥爭熄滅論的變種。三個世界理論和「不結盟世界」理論、「南北世界」理論、「開發中國家」理論一樣,都不是以階級為標準來劃分的,因此不是馬列主義的理論[2]。霍查這一批評得到了很多反修正主義政黨和組織的支持,它們因此放棄毛主義,轉而追隨阿爾巴尼亞勞動黨的政治路線,形成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霍查派[3]。

美國革命共產黨刊物《革命》1978年發表文章認為,中國修正主義者將三個世界理論稱為「面向國際無產階級和被壓迫人民的全球戰略」,這絕非毛澤東的本意,將三個世界理論歸於毛澤東是一種偽造,三個世界理論是反革命路線[4]。

2017年拉丁美洲馬列毛主義政黨和組織第五次會議通過的《論國際形勢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任務》提到他們支持毛澤東關於「三個世界形成」的觀點。

參考文獻[編輯]

^ 新中国外交历史回顾_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www.mfa.gov.cn. [2025-04-14] (cn). 引文格式1維護:未識別語文類型 (link)

^ 霍查曾骂毛泽东是"种族主义,要奴役全人类". 2008-12-03 [2015-03-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18).

^ 当代国际共运史的主线:毛主义和现代修正主义的斗争 - 乌有之乡. www.wyzxwk.com. [2020-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25).

^ “Three Worlds” Strategy: Apology for Capitulation. www.marxists.org. [2020-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04).

參見[編輯]

國際關係主題

政治主題

第一世界、第二世界、第三世界

類似的國際關係理論:三個世界模式

南南合作

閱論編文化大革命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概念

世界革命

無產階級國際主義

戰爭與和平的關係

美帝國主義

蘇修社會帝國主義

三個世界

人民外交

援外醫療隊

援外建築

事件

中蘇交惡(九評蘇共)

中蘇邊界衝突

華約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越南戰爭(抗美援越)

莫斯科紅場事件

中國駐緬甸使館遇襲事件(午門抗緬大會)

火燒英國代辦處事件

焚毀蒙古駐華大使專車事件

美越和談

非洲獨立運動

西哈努克在華流亡

坦贊鐵路

基辛格秘密訪華

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

1971年印巴戰爭

孟加拉國解放戰爭

牛蛙外交

乒乓外交

尼克森訪華

中日邦交正常化

王府井「圍攻外賓事件」

石油危機

中東戰爭

雅典事件

西沙之戰

印度吞併錫金

中阿決裂

人物社會主義陣營

勃列日涅夫蘇

杜布切克捷

狄托南

哥穆爾卡波

齊奧塞斯庫羅

卡達爾匈

澤登巴爾蒙

卡斯楚古

切·格瓦拉拉美

霍查阿

金日成朝

印度支那三國

胡志明越

黎筍越

阮友壽越

富馬親王寮

蘇發努馮寮

凱山·豐威漢寮

西哈努克柬

波爾布特柬

東南亞

吳奈溫緬

蘇加諾印尼

蘇哈托印尼

東姑阿都拉曼馬

拉扎克馬

李光耀新

南亞

英迪拉·甘地印

阿尤布·汗巴

阿里·布托巴

拉赫曼孟

班達拉奈克夫人斯

馬亨德拉尼

比蘭德拉尼

查希爾阿

達烏德阿

美國

詹森

尼克森

基辛格

福特

西歐

戴高樂法

蓬皮杜法

德斯坦法

威爾遜英

希思英

勃蘭特西德

施密特西德

阿爾多·莫羅義

朱利奧·安德烈奧蒂義

薩拉查葡

大英國協

惠特拉姆澳

特魯多加

日本

佐藤榮作

田中角榮

三木武夫

大平正芳

黑田壽男

中東北非

納賽爾埃

薩達特埃

巴列維伊

阿拉法特巴勒

梅厄夫人以

蘇奈土

尼邁里蘇丹

布邁丁阿爾

達達赫毛

馬卡里奧斯塞

戈翁尼日

魯巴伊也

非洲

恩克魯瑪加納

塞拉西一世埃塞

尼雷爾坦

卡翁達贊

邦戈加彭

蒙博托扎

馬謝爾莫

特拉奧雷馬

史蒂文斯塞拉

埃亞德馬多

桑戈爾塞內

曼德拉南非

拉美

阿連德智

皮諾切特智

埃切維里亞墨

聯合國

吳丹緬

瓦爾德海姆奧

國際友人

宮本顯治日

安娜·路易絲·斯特朗美

埃德加·斯諾美

伯納德·蒙哥馬利英

西澤隆二日

松山芭蕾舞團日

朱莉·尼克森·艾森豪美

外交人員

陳毅

姬鵬飛

喬冠華

王海容

唐聞生

大模板

編年史

地方史

政治案

人物(派別、英模、中央小組、五人小組)

外交

藝術

作品

天災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

🎯 相关推荐

🎁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