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俑百问微讲堂 | 秦陵博物院专业讲解团队倾情奉献 63

△铜车马的靷绳
靷(yǐn)绳是马挽车前进的牵引绳。马怎样挽车前行,是古代车制研究中非常重要的问题。由于古文献记载过于简约,出土实物又都已腐朽,所以过去人们认为中间驾辕的服马没有靷绳,两边拉车的骖马有双靷绳。秦陵铜车马出土后纠正了这一错误认识,以清晰的形象让人们知道了服马和骖马靷绳的特殊结构。服马、骖马均为单靷,由于服马驾辕而骖马不驾辕,所以它们拉车的方式不同。
先来讲服马的靷绳。两匹服马主要以轭、衡、辕这组核心结构驾辕挽车,车辕是服马驾车挽车的大梁,服马靷绳是车辕的协助者。服马的靷绳分两段,我们以立车服马的靷绳为例。前段为宽度相等的两层铜条迭合而成,生活中的原物应是一整根皮条对折做成。通长 147厘米、宽 1.2厘米、厚 0.2 厘米。前端绑结在两服马内侧的轭脚上,然后,顺辕而下,在辕的中腰处用束带将两根绳在辕面之上束缚,再顺着辕面平行向后。在车辕和车厢前部的交汇处有一个套在辕上的粗绳环,粗绳环是前后段靷绳的承接件。从马轭引过来的两条靷绳的末端就套接在粗绳环上。以粗绳环为转接,服马靷绳的后段变成一根。后段靷绳的形状为表面铸满皮条缠扎纹的圆柱形粗铜棒,长20厘米、直径1.6―1.8 厘米,原物应是用皮条扭结并缠裹的粗绳索。绳的前端有一环纽,套连在粗绳环处于辕下的环底上,绳的后端系结在车轴的中心点上(即辕和轴的十字交叉处)。服马靷绳的使用有诸多好处:其一,由于车辕上扬而靷绳的缚结处位于辕下的轭脚,从力臂的长度和引拉的角度看,靷绳比辕的力臂更短、引拉的角度更接近水平。所以,靷绳能够承担服马挽车力量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多,由此分担了车辕拽车的压力,确保马拉车时车辕不会脱离车厢。其二,如果服马只凭借车辕挽车,上扬的车辕必然造成马挽车的力量被分解为向前的拉力和向上的挑起力,这不仅会导致马力被无端的消耗,还会导致服马颈部气管受到轭下颈鞅的紧束。靷绳的使用解除了上述问题,从而使服马挽车更舒适、更省力。其三,轭脚上有了靷绳的牵拉,可有效地防止服马向前用力时马轭向上翻起,解决了服马马轭的连接固定问题。
接着讲骖马的靷绳。骖马就是两边拉车的马,不驾辕,只用靷绳拉车。骖马的靷绳又名靳,两匹骖马各有一条靷绳,两条靷绳的形制、结构相同。靷绳的前部以单带绕接的方式结成套环状,套在骖马的胸部。为了使套环不会在靷绳松弛时移位,两骖马的腰腹部各束有一条腰带,套环外侧的带子压于腰带之下。靷绳的后段是与前部套环相连的一根长长的带子,用青铜制作的带子由多段铜条链接而成,用以象征实物革带的柔软。这段铜带长138厘米、宽 1.6厘米、厚 0.3 厘米。铜带的前端从环套接出,由骖马的内侧向后延伸,到达车厢底部时,先穿过固定在车厢底部前端的铜环,目的是防止靷绳松弛低坠而影响行车,然后与车厢底部平行向后延伸,最终系结于车厢底部接近后轸的纵桄上。骖马使用单靷的好处之一是减少了靷绳的数量,尽可能的避免了驾马靷绳对马腿的羁绊。
整体来说,两服马的动力绳系在车轴中部,两骖马的动力绳分别系在车厢底部的后面,三个受力点成等腰三角形,这样一来,车轮和车厢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均被牵引,而且两轮及车厢受力均衡。综观服马和骖马靷绳的使用和连接关系,让我们看到了古人在设计马车时,对马车结构与力学运用的考量是相当的科学和缜密。
No.126从铜车马看古代马车的刹车转向
△铜车马的韅
铜车马的鞁(bèi)具(古代马车挽车的器具)全部用青铜和金银制作,鞁具的装配和连接关系明确,并用雕塑纹理和活节连接体现出编索、皮绳、皮带的质感和柔软的体态,完整的挽车鞁具为我们研究古代单辕马车的驾挽提供了直接证据。早期单辕马车没有轮刹装置,如何使车减速、刹车和转向,是马车驾驭中十分重要的问题。可是,由于古代文献没有这方面的记录,因此长久以来没有学者关注和深究过这个问题。秦陵博物院的党士学研究员通过对马车驾挽关系的分析和研究,破解了这个难解的谜题。
他在翻阅汉代画像车马资料时,在多数驾马的身上,都看到一根环绕在外胁(xié,从腋下到肋骨尽处)及前腹部的带绳,带绳的两头缚结在车衡上,在驾马的前腿后面形成一个套环。地中海沿岸发现的浮雕马车图像,同样在驾马的胁腹部画着一周环绕身体的带绳。秦陵铜车服马的鞁具中也有与汉代和西方马车相同的带绳。说明这根带绳在马车系驾鞁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观察近代马车的驾马倒车及减速的过程,他发现驾马用屁股后坐的方式顶着后鞧(qiū,双辕车中环绕在驾辕牲口屁股上的皮带子),后鞧拖住车辕达成倒车及刹车功能。秦陵铜车两匹服马前腿的后面有一条U字形带,这两条带与环绕于马臀的后鞧相比,除了位置不同,形制、连接关系、装配方式都有类似之处。进一步实验后,他便得出了明确的判断,铜车马中这两根U字形带就是用来刹车和转向的重要鞁具。
U字形带的名字叫韅(xiǎn),铜车马上韅虽然为青铜制作,但以各种特征表现出韅的实物应当是皮带。U字形韅带的两头系结在衡上,环形的带体紧套在服马前腿之后的前腹部和两胁处,卡在马的两腋下,从而将服马与车衡套连成密切关联组合体。如此以来,服马的身体与衡辕之间就形成了联动机制。当马车遇到下坡而增速前冲时,匀速行进的服马只需用身体的重力拖住车衡,便能使车子保持正常速度。如果行进途中需要停车,服马听到御手口令后先停住脚步,紧接着做出四蹄蹬地动作,卡在服马两腋的韅带就会紧紧地拉住因惯性而前冲的车衡,马车即刻就能被刹停。
韅带除具有减速、刹车功能外,还有带动马车转向的重要作用。服马承轭抬衡驾车,由于轭衡之间用皮条捆绑,在受到侧向力量顶靠的时,轭会发生偏转并会脱离马肩。所以,仅凭夹在马颈肩上的轭是无法让车转向的。而利用绕在服马胁腹部的韅,则可以轻松带动衡辕向侧方转动。其原理是,御手牵拉辔绳并发出转向命令后,服马侧颈做转向动作,韅带在马体的拖动下便会带着衡辕一同转向。当然,马轭在马车转向时也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两根韅带的作用还不仅如此,它们还可以控制服马。韅带半环的长度正好使衡下的轭与马的颈肩紧密贴合,致其不能分离,使马被稳定地套在辕下。韅带还具有防止车辕上扬的作用。在乘者上下车、车行上坡或因道路不平车子颠簸时,服马通过韅带来防止车辕的上扬,既能保证乘者安全,也能避免轭下的颈靼(dá,柔软的皮革)束勒马颈。韅带还是挂装“胁驱”的吊带,胁驱和韁绳还具有促使四匹马服从命令、一致行动的功能。
看似结构简单的韅带,却是古代单辕马车中极其重要的驾挽鞁具。有了韅带,马车才能做到刹车转向和安全行驶。铜车马的韅带,为我们解开了古代车马如何刹车转向这一谜底,充分显现出保存完整、关系明确的鞁具对古代马车研究的巨大贡献。
END
编辑:王金子 蒋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